全锦赛开幕那天,樊振东在媒体席第一排看到了空着的座位。工作人员递来签到表,他扫了一眼,果然没有“李艾”的名字。训练时总坐在场边记笔记的身影,混采区里带着点小心翼翼的提问声,突然就从记忆里冒了出来。
队员“东哥,发什么呆呢?该热身了。”
队友拍他肩膀时,他正盯着那把空椅子。球拍在手里转了半圈,他低头笑了笑:
樊振东“没什么,想今天的战术呢。”
全锦赛半决赛那晚,樊振东终于在休息时看到了李艾的消息。
李艾“临时被教授拉去做乒乓球产业调研,要在科隆待半年,全锦赛去不了了……抱歉啊。😭”
后面跟了个哭脸表情,还有张照片——她举着厚厚的德文资料,背景是科隆大教堂的尖顶,额头上贴了片退烧贴。
他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半分钟,手指在屏幕上敲敲打打,删了又改:
樊振东“没事,调研重要。我刚赢了半决赛,给你留了纪念品。对了,发烧了?”
李艾 “小感冒而已!你好好打决赛!”李艾的消息回得飞快,带着明显的急吼吼。
那晚的决赛,樊振东打得格外狠。对手是新生代小将,速度快得像阵风,他却总能提前半步预判。最后一分落地时,他攥着球拍的手都在抖——领奖台上,他下意识往媒体席看,那把椅子依旧空着。后来有人问他夺冠秘诀,他挠头说:
樊振东“就想着,不能让等着看结果的人失望。”
赛后收拾东西,他把冠军奖牌放进盒子时,顺手塞进了一块场馆的纪念瓷砖,上面印着比赛日期。
科隆的冬天来得早,李艾总在深夜收到樊振东的消息。有时是训练视频:
樊振东“新学的发球,你看像不像丁宁姐那招?”有时是张食堂的照片:
樊振东“今天有你爱吃的糖醋排骨,可惜你不在。”
她也开始分享那些细碎的日常:科隆市场的热红酒有多甜,调研时遇到的德国教练总夸“中国小胖”反手厉害,甚至把教授夸她报告写得好的邮件截图发给他。
樊振东的训练服口袋里,开始常年揣着个小本子。不光记战术,还记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樊振东“科隆12月会下雪”“李艾怕黑,调研晚了要提醒她结伴回宿舍”“她喜欢收集徽章”。有次被教练看到,笑着抢过去翻:“这是啥?战术笔记改日记了?”他红着脸抢回来,塞进裤兜时,本子角硌得大腿有点痒。
李艾的调研报告里,有个章节专门写“陪练角色对运动员心理影响”。案例用的是里约的故事,只是隐去了名字。教授批注:“情感描写很细腻,不像单纯的数据分析。”她盯着那句批注看了很久,突然想起里约训练馆里,他弯腰捡球时后背的汗渍,在灯光下亮得像星星。
2017年世乒赛在杜塞尔多夫开幕时,李艾拖着行李箱冲进媒体中心,正好撞见樊振东从训练馆出来。
他比去年高了点,肩膀也宽了,穿着国家队的深蓝色外套,手里拎着刚换下来的训练服,汗水把额发粘在额头上。四目相对的瞬间,两人都愣了。
樊振东“你……”
李艾“你……”
还是樊振东先笑了,露出熟悉的虎牙:
樊振东“来了?”他往前两步,手里的训练服往旁边队友手里一塞,
樊振东“我刚练完,你坐哪?”
李艾“就在那边第三排。”
李艾指方向时,才发现自己攥着行李箱拉杆的手在出汗。他比照片里清瘦了些,眼下有淡淡的青黑,却更挺拔了。
樊振东“给你的。”
他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塞她手里。是全锦赛的纪念瓷砖,旁边还多了枚世乒赛的官方徽章,
樊振东“之前说留的纪念品,现在补上。”
盒子有点硌手,李艾捏着它,突然不敢抬头:
李艾“谢谢。我也给你带了东西,科隆的巧克力,据说能补充能量。”
樊振东“巧克力?”
他眼睛亮了,伸手要接的瞬间,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手背。像有电流窜过去,两人都猛地缩回手。
空气安静了两秒,还是樊振东先开了口,声音比刚才低了点:
樊振东“晚上有我的单打首轮,来看吗?”
李艾 “嗯,”
李艾点头时,感觉耳朵在发烫,
李艾“肯定去。”
他转身要走时,又回头看了她一眼,嘴角带着点没藏住的笑意:
樊振东“那我好好打。”
那天傍晚,杜塞尔多夫的风带着莱茵河的潮气,吹进训练馆的窗户。李艾坐在媒体席第三排,看着樊振东在球台边热身,突然发现——他捡球的动作里,好像藏着某种她从未读懂过的温柔。而场边的他,偶尔抬眼望向媒体席时,目光总像带着钩子,轻轻落在她身上。
科隆的雨下了又停,训练馆的灯亮了又灭,隔着重洋的三百多个日夜,终究在杜塞尔多夫的春风里,悄悄酝酿出了新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