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夏天来得格外早,中传校园里的玉兰花谢了又开,李艾穿着学士服站在图书馆前拍照时,手里还攥着采访本——那是樊振东去年送的,封面上的校徽已经被摸得发亮。毕业典礼结束后,她回宿舍收拾东西,在行李箱最底层翻出个熟悉的木盒,里面是全锦赛的纪念瓷砖和杜塞尔多夫的风车钥匙扣。手机震了震,是樊振东的消息:“听说你毕业答辩拿了优?恭喜。”
他刚结束亚洲锦标赛的封闭训练,语气里还带着点训练后的沙哑。李艾笑着回:“那当然,报告里写‘运动员心理韧性’那块,案例分析得特别透彻。”其实她没说,答辩时教授特意问:“你笔下这个‘匿名运动员’,是不是樊振东?细节太鲜活了。”她当时红着脸没承认,心里却清楚,那些关于“他练球时会抿着嘴较劲”“赢球后会先往媒体席看一眼”的描写,全是刻在心里的画面。
七月初,李艾拖着行李箱回了学校——她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同时收到了CCTV5的实习通知,成了乒乓球专项记者。第一次跟着前辈去国家队训练馆采访时,她特意穿了件素色衬衫,把迷你乒乓球拍钥匙扣挂在相机包上。樊振东正在练多球,白色的乒乓球像雨点似的落在台面上,他反手拧拉的动作又快又狠,汗水顺着下颌线滴在蓝色训练服上,洇出小小的湿痕。
休息时,队友推了推他:“东哥,你的‘专属观察员’来了。”他抬头看见她,手里的球拍顿了顿,随即露出熟悉的虎牙,快步走过来。“实习第一天?”他的目光扫过她胸前的记者证,又落在相机包的钥匙扣上,嘴角弯得更开了,“看来这钥匙扣没白送。”
“那当然,”李艾举了举相机,“今天要拍训练花絮,你可得配合点。”她故意用工作腔说话,可指尖碰到相机背带时,还是悄悄红了。他“嗯”了声,转身时却特意放慢了脚步,让她能从容地拍下他走向球台的背影——后来这张照片被编辑选进了训练报道,配文写“国乒小将训练专注,备战世锦赛”。
成为实习记者后,李艾和他见面的机会多了,却总隔着层“工作”的薄纱。她会在赛后混采时第一个提问,问题总精准地戳中他当天的战术亮点;他会在训练间隙接过她递来的水,顺便问一句“研究生课难不难”;有时赶上他外出比赛,她会提前查好当地的天气,发消息提醒“巴黎多雨,训练鞋别忘带备用的”,他则会在夺冠后,第一时间给她发张捧杯的照片,配文只有两个字:“拿下。”
九月的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李艾作为新生代表发言,下台时看见观众席后排站着个熟悉的身影——樊振东穿着便装,戴着鸭舌帽,手里拎着个纸袋,正对着她悄悄挥手。后来她才知道,他特意调了训练时间,绕路来学校,就为了送她个礼物:是支钢笔,笔身上刻着“求实创新”——中传的校训。“听说研究生要写很多论文,”他挠了挠头,耳尖有点红,“这个比你之前用的中性笔好用。”
那天傍晚,两人在校园的湖边散步,晚风带着荷花的香气。李艾说:“下个月世锦赛,我跟着去布达佩斯采访。”他脚步顿了顿,转头看她,眼里的光像落了星子:“那我争取多赢几场,让你多拍点素材。”她笑着点头,相机包上的钥匙扣轻轻晃着,阳光穿过树叶,在两人并肩的影子上洒下斑驳的光。
回到宿舍,李艾把钢笔放在书桌的笔筒里,旁边是那本快写满的采访本。她翻开最新的一页,上面记着:“2018.9.15,樊振东说‘多赢几场’,语气很认真。”窗外的月光照进来,她突然想起去年毕业时,他在消息里说的话——原来有些陪伴,早就从“隔着时差的等待”,变成了“转身就能看见的并肩”,像校园里的湖水,安静,却在不知不觉中,涨满了整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