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月考的成绩张贴在教学楼下的公告栏上,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走了所有课间休息的学生。人群熙攘,议论声、叹息声、欢呼声混杂在一起。
宋亚轩的名字依旧稳稳地挂在理科年级前三的位置,清冷而耀眼。他站在人群外围,目光平静地扫过榜单,脸上没什么波澜,仿佛那只是一个与他无关的数字。
刘耀文则挤在人群里,踮着脚,手指顺着名单一路往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在中间偏下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比上学期期末前进了一些,但距离他心底那个模糊的目标,还差得远。一股烦躁和无力感涌了上来,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退出了人群。
一抬头,就看到宋亚轩安静地站在不远处,目光似乎正落在他刚才站的位置。两人视线在空中短暂交汇,宋亚轩很快移开,转身走向楼梯口。
刘耀文看着他的背影,心里那股不甘心更强烈了。他知道宋亚轩的目标是顶尖的学府,那条路需要极高的分数。如果他一直停留在现在这个水平,他们之间的距离,会不会越来越远?不仅仅是成绩上的,还有未来……
他攥紧了拳头,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喜欢一个人,不仅仅是心动和陪伴,更是一种想要变得更好、足以与对方并肩而行的动力。
回到教室,刘耀文翻出这次月考的数学试卷,上面满是红色的叉和问号。他盯着最后一道压轴题,那是宋亚轩几乎能拿满分的类型,他却连思路都没有。他下意识地想摸出手机,像寒假时那样拍照发给宋亚轩求助,手指却在碰到屏幕时顿住了。
不行。
不能总是依赖他。
他将手机塞回抽屉,拿起笔,深吸一口气,开始重新演算。眉头紧锁,草稿纸上很快布满了凌乱的公式。遇到卡壳的地方,他不再轻易放弃,而是反复翻阅课本和笔记,试图找到突破口。
宋亚轩坐在前排,能听到后排传来笔尖用力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泄气的、极低的叹息。他没有回头,但握着笔的手指微微收紧。他能感觉到身后那个人正在进行的、无声的挣扎和努力。
课间,刘耀文去了老师办公室问题,回来时脸上带着点豁然开朗的兴奋,但很快又投入到下一道难题中。
宋亚轩看着他那副前所未有的认真模样,心底某个角落微微动了一下。他低头,从自己的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空白的纸,拿起尺子,开始在上面画着什么,线条干净利落。
下午放学时,毫无预兆地下起了大雨,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窗户上。没带伞的学生挤在教学楼门口,哀嚎一片。
刘耀文从书包里拿出那把熟悉的黑色长柄伞,很自然地撑开,看向身旁的宋亚轩。
周围的目光再次若有若无地聚集过来。经过球场送水事件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众人眼中已经成了半公开的秘密。
宋亚轩看着那把伞,和伞下那人带着询问和期待的眼神,犹豫了。众目睽睽之下,共撑一把伞,这几乎等于将关系摆在了明面上。
雨声嘈杂,空气湿冷。
就在宋亚轩准备摇头,打算等雨小点再走时,刘耀文却上前一步,将伞的大部分空间倾向他头顶,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温和坚定:“雨大,走吧。”
他的动作很自然,没有刻意靠近,却用一种无形的姿态,将他纳入了自己的庇护之下。
宋亚轩看着他被雨水打湿的左边肩膀,和那双在雨幕中显得格外深邃执着的眼睛,拒绝的话终究没有说出口。他微微低下头,迈步走进了伞下。
伞下的世界瞬间变得安静而私密。雨水敲打着伞面,隔绝了外面的喧嚣和窥探。两人并肩走在湿漉漉的校园里,肩膀偶尔会因为步伐一致而轻轻相碰,又迅速分开,带起一阵微妙的心悸。
刘耀文将伞柄握得很稳,几乎整个伞面都笼罩在宋亚轩头顶,自己的左半边身体完全暴露在雨帘中,校服外套很快深了一块颜色。
宋亚轩注意到了,他抿了抿唇,几不可查地,向着刘耀文的方向,微微靠近了一点点。
只是很小的一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刘耀文却敏锐地感觉到了。他的心脏像是被羽毛轻轻挠了一下,一股巨大的暖流涌遍全身。他没有说话,只是握着伞柄的手指更用力了些,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
倾斜的伞,微微靠近的距离。
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
他们就这样沉默地走在雨里,像两棵在风雨中悄然依偎的树,根系在无人看见的地下,早已悄然缠绕。
第二天早上,刘耀文在课桌抽屉里发现了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他疑惑地打开,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极其工整、清晰的几何辅助线图谱,正是他昨天绞尽脑汁也没解出来的那道压轴题的另一种更简洁巧妙的思路。图谱旁边,还有几行清秀的小字,标注了关键步骤和易错点。
没有署名。
但刘耀文一眼就认出了那是宋亚轩的字迹。
他猛地抬头,看向前排那个依旧在安静早读的背影,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酸软得一塌糊涂。
他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接受这份“馈赠”。他将图谱仔细地夹进了自己的数学笔记本里,然后拿出草稿纸,对照着图谱上的思路,开始一步一步地重新推导、演算。
他要把这种方法,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宋亚轩虽然看似在读书,眼角的余光却一直留意着后排的动静。当他听到刘耀文并没有立刻来道谢,而是传来了认真书写的沙沙声时,他几不可查地松了一口气,随即,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欣慰和一丝奇异满足感的情绪,悄悄在心间弥漫开来。
他需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只会依赖他的追随者。
而是一个能够与他并肩前行的人。
刘耀文,似乎正在朝着这个方向,笨拙却坚定地努力着。
晚自习结束,夜色深沉。两人依旧一前一后,隔着几步的距离,走在回宋亚轩家的路上。这是自雨天共伞后,心照不宣形成的新模式。
走到那段路灯昏暗的老路,刘耀文依旧沉默地跟在后面,像一个忠诚的守护者。
快到楼下时,宋亚轩忽然停下了脚步。
刘耀文也跟着停下,有些疑惑地看着他。
宋亚轩转过身,路灯昏黄的光线在他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他从书包里拿出一个薄薄的、用透明文件袋装好的笔记本,递向刘耀文。
刘耀文接过,借着路灯的光,看到封面上什么也没写,但打开一看,里面是分门别类整理好的、针对他薄弱知识点的典型例题和解析,字迹工整,思路清晰。这比他之前收到过的任何笔记都要详尽和系统。
“……给你的。”宋亚轩的声音很轻,在寂静的夜里却格外清晰,“有空……看看。”
刘耀文拿着那个还带着对方体温的笔记本,感觉手里沉甸甸的,像捧着一颗毫无保留的、珍贵的心。他抬头,看着宋亚轩在路灯下显得有些柔和的眉眼,喉咙发紧,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句郑重的:“……谢谢。我会的。”
宋亚轩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转身走进了楼道。
刘耀文没有立刻离开,他站在原地,翻看着手里的笔记本,每一页都凝聚着心血。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帮助,更是一种无声的认可和期待。
他抬起头,看着楼上那个熟悉的窗户亮起温暖的灯光,紧紧将笔记本抱在怀里,仿佛抱住了整个世界的重量和温度。
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这一次,影子不再孤单。
试卷上的红叉,是现实的沟壑。
雨中共撑的伞,是无声的靠近。
书桌里的图谱,是隐秘的扶持。
路灯下的笔记本,是未说出口的约定。
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默默努力,向着那个或许能交汇的未来,一步步靠近。道路依旧漫长,但彼此的存在,就是照亮前路的那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