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借鉴。)
一
我在凌晨四点醒来,不是因为闹钟,而是因为雨声突然换了节奏。前半夜的雨像一支低声部的大提琴,持续而均匀;此刻却忽然加入细碎的小鼓,仿佛有人把豆大的玻璃珠倾倒在铁皮屋顶。那声音先是零碎,继而密不透风,像要把整个黑夜敲成更小的黑夜。我起身,推开窗,一股湿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水泥地被重新加热后的土腥,也带着远处江面反上来的鱼腥味。城市在雨中显形:霓虹的残影、屋檐的棱角、信号灯的倒影,全被水流重新勾勒,像一幅正在溶化的水彩。
二
我住的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红砖楼,屋顶是预制板加盖一层薄薄的沥青。雨一大,屋里便会出现自己的小型地理课:天花板的裂缝是“东非大裂谷”,墙角的渗水点叫“尼罗河源头”,书桌正上方那处滴答声则成了“尼亚加拉瀑布”。我拿脸盆、杯子、甚至一次性餐盒去接,听着水滴在不同器皿里发出不同音高的回响,叮叮咚咚,竟有点像早年磁带里才有的钢琴练习曲。雨越下越猛,我索性关掉所有灯,在黑暗里坐着,让屋里唯一的亮来自水面偶尔反射的路灯光斑。那光斑随着滴水颤动,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心。
三
天稍亮,雨势不弱反强。我撑一把旧黑伞出门去买早餐。伞面有两根伞骨折断,雨线从缺口灌入,顺伞柄而下,在腕处汇成一股小小的溪流。巷口卖豆浆的大叔把推车临时塞进楼道口,蒸汽与雨汽在狭窄空间里交汇,像两股时差八小时的季风。我要了一根油条,他递过来时,油纸已被雨点打出半透明的斑点。咬一口,热气和凉意同时在口腔里炸开,仿佛夏与冬在舌尖握手言和。雨水顺着我的袖口滴进豆浆杯,激起一圈极小的涟漪。我低头,看见那涟漪里倒映出自己的眼睛:黑,且深,像两口被雨灌满的井。
四
中午,雨终于稍作歇息,城市却并未放晴。天空像一块拧不干水的灰毛巾,随时可能再滴下一阵。我坐地铁去城市的另一端赴一个可有可无的约。车厢里,雨水把人们的鞋印、雨伞的残滴、外套的潮味统统浓缩在密闭空间,形成一种特殊的“雨味”。那是一种混合了铁锈、羊毛、塑料、与人体温度的气味,像某种被反复摩挲的旧毛衣。地铁穿江而过,窗上出现一道道向后奔跑的水痕,像时间的反影。对面的女孩在哭,睫毛膏被晕成两朵乌云;她旁边的男孩假装没看见,低头刷手机,屏幕里却正循环播放“暴雨红色预警”。我忽觉我们这一车人,像被封存在一颗巨大的水珠里,悬在城市的半空,随时会坠落,却也随时会蒸发。
五
下午四点,雨再次倾盆。约的人爽约,我索性躲进老城区的图书馆。那是一座民国时的红砖建筑,天井里原本铺着青石板,如今被雨打出幽亮的镜面。雨脚在天井上空织成一张银灰色的帘,风一吹,帘子歪斜,雨滴便斜斜地飘进走廊,打湿最底层书架的木脚。管理员老周泡了一壶普洱,示意我一起喝。滚烫的茶水与湿冷的空气相撞,杯口腾起一小团雾。老周说,这雨让他想起一九九八年的大洪水,那时图书馆一楼全部被淹,几千册书泡成纸浆,抢救出来晒干后,每一页都留下波浪形的皱纹。“你看,”他抽出一本《瓦尔登湖》,翻开,书页像极薄的页岩,层层叠叠的纹路里嵌着细小的泥沙,“雨把它的记忆写进了纸里。”我轻轻触碰那些纹路,指尖传来沙沙的触感,像触到时间的舌苔。
六
傍晚,雨终于疲惫,开始下下停停。我走路回家,路过一条被淹的地下通道。积水没踝,倒映着路灯、广告灯箱、以及行人扭曲的小腿。一个外卖骑手推着熄火的电动车蹚水而过,车尾保温箱里还有几份未送出的订单。他嘴里骂骂咧咧,却还是在深水处停下,帮一位老太太把一袋米扛到干燥的路面。水波晃动,灯光碎裂,那一刻我忽觉这城市所有的暴躁与温柔都被雨泡得柔软,像一块浸透水的面包,外表破烂,内里却意外地甜。
七
夜里十点,雨彻底停了。我回到小区,发现整栋楼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下楼来。孩子们踩水坑,大人们拎着塑料袋捡被风折断的树枝,连平时互不往来的邻居也开始互相点头。空气像被洗过的玻璃,路灯的光不再浑浊,而变成一种澄澈的橙。我抬头,看见云层快速移动,露出被洗亮的星。一颗,两颗,像刚被捞起的银币。楼下小卖部的老板把积水扫向排水沟,铁铲刮过水泥,发出“嚓啦嚓啦”的声音,像在给这场雨做最后的收尾。
八
我进屋,发现接雨水的脸盆里已浮起一层细小的泡沫,像有人偷偷往里倒了半杯啤酒。我把它们倒进马桶,听见“哗”的一声,仿佛一整天的雨都被冲走。洗澡的时候,热水从头顶浇下,我忽然分不清哪是自来水、哪是尚未离开的雨。镜子被蒸汽蒙住,我用手抹开一小块,看见自己的脸:湿,亮,像刚被世界重新命名。
九
躺在床上,雨声已远,却仍在身体里继续。那声音像一条暗河,从耳膜流进血管,再顺着静脉回到心脏,周而复始。我想起白天图书馆那本《瓦尔登湖》里,梭罗说:“雨是最好的邻居,它从不敲门,却带来远方的消息。”此刻,这条邻居的河流正把我带往不知名的远方——也许是童年老家屋檐下的铁皮桶,也许是大学宿舍湿透的球鞋,也许是未来某座陌生城市同样被雨击打的窗台。无论去向哪里,它都在提醒我:雨从未停止,它只是换了一个容器,而此刻的容器,是我的身体。
十
凌晨两点,我起身关窗。外面地面已干,只剩几片落叶粘在石板上,像被遗忘的邮票。天边有低低的雷声,像巨人在远处翻书。我忽觉这城市与我,不过是同一本书里被水浸湿的两页,曾经黏连,如今风干,皱巴巴的,却带着共同的纹路。雨会再来,页脚会再次受潮,字迹会再次晕开;而我们也终将再次在水的缝隙里,读到彼此模糊却真切的倒影。
于是,我安心睡去。雨一直在下——在窗外的排水管里,在楼下的树叶上,在我梦里那条永不干涸的暗河里。它下得那么轻,那么长,仿佛要一直下到时间的外面,把每一个曾被它淋湿的昨日,悄悄折进明天的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