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春天来得张扬,草原上的草芽刚冒出绿尖,营外的海棠树就抢先缀满了粉白的花苞。令沐竹蹲在树下,小心翼翼地为枝干松绑,去年冬天裹上的草绳已有些松动,露出里面泛着生机的浅褐色树皮。席初提着水壶走来,看着她发间沾着的花瓣,忍不住伸手拂去:“情儿的马车应该快到了,她说要赶在海棠花开时,带着新晒的桂花来。”
话音刚落,远处就传来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令沐竹猛地站起身,只见一辆装饰着桂花图案的马车驶进营地,车帘被风吹起,露出令情儿带着笑意的脸。她穿着一身鹅黄色的衣裙,手里抱着一个绣满桂花的布包,刚跳下车就扑了过来:“姐姐!姐夫!我来啦!”
布包里的桂花干香气四溢,混着海棠花的甜香,在空气中酿成独特的味道。令情儿献宝似的打开布包,里面除了桂花干,还有几罐密封好的桂花酱:“这是我特意做的,加了蜂蜜,用来酿桂花酒最好不过!”她转头看向海棠树,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棵海棠树比我想象的还美!等结果了,我们就做海棠桂花糕,肯定比京城的还好吃!”
三人走进营帐,令情儿迫不及待地从行囊里拿出各种物件:给令沐竹的桂花刺绣手帕,给席初的桂花纹折扇,还有给营里孩子们的桂花糖。“我在京城时,特意学了新的刺绣花样,”她拿起手帕,上面的桂花栩栩如生,“等会儿我教孩子们绣,让他们把桂花绣在衣服上,以后看到桂花,就想起家乡。”
午后的阳光透过营帐的缝隙洒进来,令沐竹和令情儿坐在桌边,将桂花干和海棠花瓣混合在一起,准备酿桂花酒。席初则在一旁劈柴,为酿酒的陶瓮做准备。令情儿看着姐姐认真挑拣花瓣的模样,忽然开口:“姐姐,你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偷偷用娘的米酒酿桂花酒,结果被爹发现了,他不仅没骂我们,还帮我们加了冰糖吗?”
令沐竹笑着点头,指尖触到一片完整的海棠花瓣:“当然记得,那坛酒最后被我们藏在柴房里,等冬天拿出来时,已经酸了,你还哭着说再也不酿酒了。”两人相视而笑,儿时的糗事在时光里发酵,变成了如今的甜。席初将劈好的柴放进暖炉,转头说:“这次有我在,保证酿出来的酒又甜又香,不会再酸了。”
傍晚时分,营里的孩子们听说令情儿来了,都纷纷围到营帐外。令情儿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丝线和布料,坐在海棠树下教他们绣桂花。孩子们的小手有些笨拙,针脚歪歪扭扭,却学得格外认真。令沐竹和席初站在一旁,看着令情儿耐心指导的模样,眼里满是欣慰。
“姐姐,你看!我绣好啦!”一个小女孩举起绣着歪歪扭扭桂花的手帕,兴奋地喊道。令情儿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真好看!等你学会了,就可以绣在给爹娘的信上,让他们看看你有多厉害。”小女孩用力点头,又低头认真地绣了起来。
夕阳西下时,三人带着孩子们来到草原上。落日像一个巨大的金盘,将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草原上的草芽被镀上一层金边,远处的烽火台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令情儿看着眼前的景象,忍不住惊叹:“原来草原的落日这么美!比我在京城画里看到的还要壮观!”
席初从马背上取下早已准备好的野餐布,铺在草地上。令沐竹打开食盒,里面是刚做好的海棠糕和桂花糖。令情儿拿起一块海棠糕,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混着海棠的清香,在舌尖化开:“好吃!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海棠糕!”
三人坐在野餐布上,看着落日渐渐沉入地平线。令情儿靠在令沐竹肩头,轻声说:“姐姐,我以后每年都要来北疆,春天和你们一起酿桂花酒,夏天和孩子们一起在草原上放风筝,秋天和你们一起摘海棠果,冬天和你们一起看雪。”令沐竹握住她的手,笑着点头:“好,我们在这里等你,让海棠树和桂花树,一起见证我们的时光。”
夜色渐浓,星星渐渐布满天空。席初燃起篝火,火光映在三人脸上,温暖而明亮。令情儿从布包里拿出笛子,吹起了在京城学的曲子,笛声悠扬,混着草原上的风声,在夜色中回荡。令沐竹靠在席初怀里,看着妹妹认真吹笛的模样,又看了看身旁的海棠树,忽然觉得,幸福就是这样——有亲人在侧,有花香为伴,有一片可以安放思念的土地,还有无数个充满期待的春夏秋冬。
篝火渐渐变小,三人起身往营地走。令情儿走在中间,左手牵着令沐竹,右手牵着席初,脚下的草芽发出轻微的声响,像在附和她哼着的歌谣。海棠树的花瓣随风飘落,落在三人身上,像一场温柔的祝福,而那坛刚酿好的桂花酒,正在营帐里静静发酵,等待着秋天的到来,等待着被打开的那一刻,将桂花巷的甜香与北疆的辽阔,都酿成最醇厚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