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宴秋
本书标签: 古代 

雪落草原,归期可待

宴秋

京城的雪比北疆来得晚些,令情儿趴在窗边,看着庭院里的腊梅初绽,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桂花玉佩——那是北疆小孙子送她的礼物,玉佩边缘已被摩挲得光滑。

“在想北疆的雪了?”令沐竹端着一碗桂花羹走进来,羹里浮着几粒风干的海棠果,是从“四季罐”里取出来的。她把碗放在情儿面前,“席初刚收到巴特尔的信,说北疆下了第一场大雪,海棠树上积满了雪,像开了满树的白海棠。”

情儿接过碗,勺尖碰碎了羹面的桂花浮影:“巴特尔大叔还说什么了?小孙子的刺绣有没有进步?阿妈们的羊毛毡绣完了吗?”令沐竹笑着拿出信纸,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海棠树,树下有几个小人,旁边写着“等你们回来吃烤饼”:“他说小孙子已经会绣完整的桂花了,还把绣帕寄来了,放在你梳妆台上的木盒里。”

情儿立刻跑到梳妆台前,打开木盒,里面躺着一块浅粉色的绣帕,上面的桂花用金线和驼色线绣成,花瓣边缘还缀着几颗小小的珠子,像雪落在桂花上。帕角写着一行稚嫩的字:“情儿姐姐,等你回来教我绣海棠。”

“我们什么时候回北疆呀?”情儿抱着绣帕,跑到令沐竹身边。令沐竹摸了摸她的头,指了指窗外的腊梅:“等腊梅谢了,我们就出发。席初已经让人备好了京城的桂花干和糖霜,还有你上次说的玉兰花刺绣线,都装在马车里了。”

除夕那天,庭院里挂起了红灯笼,令情儿却在灯笼上系了些桂花形状的小装饰——是用羊毛线缠的,和北疆的风格一模一样。席初端来一盘刚炸好的海棠酥,酥皮上印着海棠花图案:“这是按牧民阿妈的方子做的,用了海棠山楂酱当馅料,你尝尝和北疆的味道一样吗?”

情儿咬了一口,酥皮簌簌落下,酸甜的果酱在舌尖化开,瞬间勾起了对北疆的思念。“差一点味道,”她眨了眨眼,“少了草原的奶香味,等回北疆了,我们用牛奶和面,肯定更好吃。”

正月十五的晚上,三人坐在庭院里赏灯,情儿忽然想起去年桂香节的桂花灯笼。她从屋里拿出纸笔,画了一个新的灯笼样式:灯笼主体是海棠花形状,上面绣着京城的腊梅和北疆的海棠,灯笼穗子用两种颜色的线编成。“等回北疆了,我们就做这样的灯笼,挂在海棠树下,”她指着画纸上的灯笼,“左边写‘京城’,右边写‘北疆’,中间画一颗心,代表我们永远在一起。”

令沐竹和席初看着画纸上的灯笼,眼里满是温柔。席初握住令沐竹的手,轻声说:“等春天回去,我们就把灯笼做好,再在海棠树下挖一个新的酒坛,酿一坛‘归期酒’,等明年桂香节时开封。”

腊梅谢尽时,三人终于踏上了回北疆的路。马车上装满了京城的特产:桂花糕、玉兰花茶、刺绣用的丝线,还有令情儿特意为小孙子准备的刺绣工具。情儿掀开马车窗帘,看着窗外渐渐变绿的景色,兴奋地说:“姐姐,你看,草都发芽了,北疆的海棠树肯定也快冒芽了!”

经过半个月的行程,马车终于驶进了北疆的草原。远远地,情儿就看到了海棠树下的身影——巴特尔大叔、阿古拉婶子、小孙子,还有许多牧民,他们手里拿着哈达,身上穿着绣满桂花的衣服,海棠树上挂着她去年留下的桂花银钗,钗上系着红绳,在风里轻轻晃动。

“情儿姐姐!沐竹姐姐!席初哥哥!”小孙子第一个跑过来,手里举着一块绣好的海棠帕子,“我学会绣海棠了!你看好不好看?”情儿跳下车,抱住小孙子,眼眶瞬间红了:“好看!比姐姐绣的还好看!”

阿古拉婶子牵着情儿的手,把她拉到海棠树下,树下摆着一个新的陶罐,上面写着“归期酒”三个字:“这是我们春天酿的酒,用了新采的海棠花蜜,就等你们回来开封呢!”

令沐竹和席初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席初从马车上搬下京城的桂花干,笑着说:“我们带了京城的桂花,正好和北疆的海棠蜜兑在一起,酿一坛‘两地香’。”

傍晚时分,众人围坐在海棠树下,打开了“归期酒”。酒香混着桂花和海棠的香气,在草原上散开。情儿靠在令沐竹肩头,看着小孙子和牧民们一起放风筝,风筝上绣着京城的腊梅和北疆的海棠,在蓝天下飞得很高很高。

她忽然明白,不管是京城的腊梅,还是北疆的海棠,不管是桂花酒的甜香,还是奶酒的醇厚,只要身边有亲人,有牵挂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家。而那些关于爱与约定的故事,会像海棠树一样,在时光里扎根、生长,每年春天都会抽出新芽,每年秋天都会结出甜果,岁岁年年,温暖如初。

上一章 桂香漫草原,岁岁盼君归 宴秋最新章节 下一章 两地香:海棠树下的四季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