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年间,繁华汴京之侧,有一处名为清河的县城。城内阡陌纵横,市井之间烟火缭绕,在县城一隅的寻常巷陌深处,住着一户姓武的农户人家。
这武家虽清贫度日,却也有着寻常人家的温馨,家中共有四口人,长子武大郎,性情憨厚老实;次子武松,因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而又被唤作武二郎,彼时的他尚还年幼,可眉眼间已隐隐透着英气。
常言道:“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这句饱含沧桑的俗语,仿佛是为武家命运所量身定制。武家本就靠着几亩薄田勉强度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中虽无余财,但有父母操持,兄弟二人倒也能安稳度日。
然而,在武大郎十岁那年,一场变故如狂风骤雨般袭来。武父多年来为了一家生计,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无论严寒酷暑,都在为一家人的口粮奔波。长年累月的操劳,早已透支了他的身体,最终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便带着对妻儿的牵挂,撒手人寰。
武父的离世,犹如天塌地陷,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瞬间失去了顶梁柱。而武母本就身子骨羸弱,平日里强撑着照顾一家老小,如今见相伴多年的老伴骤然离去,心中悲痛难抑,整日以泪洗面,精神也随之垮了下来。她躺在床上,望着眼前两个年幼的孩子,满心都是不舍与担忧,可终究抵不过命运的无情,在武父离世后不久,也一病不起,追随丈夫而去。
就这样,只留下了武大郎和武松这对苦命的兄弟,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间,相互依偎,彼此取暖。
民间有句老话讲得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听起来朴实无华,却道尽了无数寒门子弟的辛酸与无奈。其实,并非穷人家的孩子生来就比别人聪慧能干,有着过人之处,而是残酷的现实迫使他们早早褪去了孩童的稚嫩。他们没有条件像富贵人家的孩子那般,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嬉戏玩耍,承欢父母膝下。尤其是在父母双亡之后,生活的重担便如泰山般压在了他们瘦弱的肩头。家中的柴米油盐需要操持,日常的吃穿用度要想办法解决,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全都只能依靠他们自己。
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脸颊,破旧的茅草屋内,武大郎蹲在冰凉的泥地上,紧紧攥着半块硬如石块的麦饼。他不过是个十岁孩童,稚气未脱的脸上却已满是愁容,那双本该握着书卷的小手,此刻粗糙皲裂,布满劳作留下的伤痕。
四岁的武松睁着懵懂的大眼睛,好奇地盯着兄长手中的麦饼,天真无邪的模样刺痛着武大郎的心。弟弟还不明白父母的离去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这简陋的家已经摇摇欲坠。武大郎深吸一口气,花了好大的力气方才将麦饼掰成两半,他看了又看,把较大的那块轻轻塞进弟弟手中, "二哥,快吃吧。"
看着弟弟狼吞虎咽的样子,武大郎喉咙发紧。窗外呼啸的北风似乎在嘲笑这个残破的家,他环顾四周,漏风的墙壁,空荡荡的米缸,每一样都在提醒他现实的残酷。他想起昨日去地主家借粮时,管家那轻蔑的眼神和无情的拒绝,心中涌起一股悲凉。
武大郎握紧了拳头,暗暗发誓,他明白,若自己退缩,不能扛起这个家,等待他们兄弟的只有死路一条。弟弟还那么小,不能就这样饿死。
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需要父母庇护的孩子,而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是弟弟唯一的依靠。哪怕前方的路布满荆棘,哪怕要尝遍人间疾苦,他也要拼尽全力,让弟弟活下去。